新闻动态
-
杨元合组揭示冻土融化背景下植被碳吸收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抵消作用2025-08-18研究人员发现,热喀斯特地貌形成显著增加了CO2 (即生态系统呼吸,ER)、CH4和N2O通量,进而导致土壤温室气体排放显著增加。然而,热喀斯特地貌形成同时显著促进了总初级生产力(GPP)和生态系统净交换(NEE),从而增强植被生长和碳固定,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土壤非CO2温室气体排放。上述发现提供了“热喀斯特地貌形成通过促进植被碳吸收可部分抵消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大尺度观测证据,为陆面过程模型准确预估冻土碳/氮-气候反馈关系提供实验依据。
-
饲草全重科研人员与合作团队揭示化学诱发的突变位点在水稻基因组分布规律2025-08-14实验室成员及团队合作人员历时近10年,完成了模式水稻品种中花11的高精度T2T基因组组装,利用两种不同浓度EMS处理中花11水稻种子,构建了由4,619个独立M2突变株系构成的诱变群体,并对诱变群体的突变规律开展了系统研究,发现化学诱变剂EMS(乙基甲磺酸乙酯)所产生的突变位点在水稻基因组中并非完全随机,而是呈现对染色质开放区域和高表达基因区域的明显偏好。这一发现打破了长期以来对化学诱变在基因组中随机性分布的传统认识,为生物安全和诱变设计育种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同时揭示了化学诱导突变发生位置与转录活性和染色质可及性存在显著关联,深化了对EMS诱变机制的理解,也为优化诱变策略和精准设计诱变育种提供了理论指导。
-
杨元合组合作模拟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甲烷通量时空格局2025-08-12杨元合组和浙江大学常锦峰课题组合作,基于陆面过程模型(CLM5.0)评估了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CH4通量的时空格局。研究人员发现,1989-2018年间该区域整体表现为弱CH₄汇。
-
杨元合组发现热融塌陷促进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2025-08-12杨元合组依托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热融塌陷观测平台,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方法,基于同位素标记和高通量测序等技术,揭示了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对热融塌陷的响应及其关键驱动因素。
-
郭自峰组利用高通量表型平台解析驱动小麦穗部形态变化的基因组基础2025-08-112025年8月10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郭自峰课题组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韩德俊/吴建辉/吴婷婷课题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何中虎/郝元峰课题组以及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鲁非课题组在Cell Reports在线发表题目为“Dissection of genomic drivers of spike morphology changes in wheat by high-throughput phenotyping”的研究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