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
刘玲莉组揭示紫外线辐射驱动的光降解在区域碳循环中的关键作用2025-08-22研究表明,紫外辐射对凋落物分解的促进作用呈现显著的时间累积效应,其强度主要受凋落物表面累积辐射剂量的调控。通过整合长期野外观测与模型模拟,进一步厘清了气候条件与凋落物质量对分解速率的调控机制,即二者通过改变凋落物在地表的滞留时间,决定了可累积的紫外辐射剂量,进而调节光降解强度。紫外辐射使中国温带草原凋落物层分解时间平均缩短0.40年(约16.85%),其中干旱区与高原地区受紫外辐射的影响最为显著。
-
冯晓娟组揭示微生物源矿物结合有机质的快速降解特性2025-08-19研究发现,富氮 MAOM 具有较高的降解潜力,其降解速率与含氮化合物丰度显著正相关。进一步分析表明,含氮化合物丰度是 MAOM降解的主要影响因子,原因在于含氮化合物具有较高的生物可降解性,并能通过有机质-有机质相互作用在矿物表面积累(提高碳负载量),而通过有机质-有机质相互作用结合的有机碳比直接吸附于矿物表面的有机碳更易降解。研究还发现,有机碳优先积累在被有机质覆盖的矿物上,而非裸露的矿物表面,意味着可被有机质覆盖的矿物表面(而非矿物的总比表面积)及有机质的结合模式共同决定土壤中MAOM的固存潜力。研究结果为理解MAOM的固存与稳定机制提供了新视角。
-
杨元合组揭示冻土融化背景下植被碳吸收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抵消作用2025-08-18研究人员发现,热喀斯特地貌形成显著增加了CO2 (即生态系统呼吸,ER)、CH4和N2O通量,进而导致土壤温室气体排放显著增加。然而,热喀斯特地貌形成同时显著促进了总初级生产力(GPP)和生态系统净交换(NEE),从而增强植被生长和碳固定,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土壤非CO2温室气体排放。上述发现提供了“热喀斯特地貌形成通过促进植被碳吸收可部分抵消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大尺度观测证据,为陆面过程模型准确预估冻土碳/氮-气候反馈关系提供实验依据。
-
饲草全重科研人员与合作团队揭示化学诱发的突变位点在水稻基因组分布规律2025-08-14实验室成员及团队合作人员历时近10年,完成了模式水稻品种中花11的高精度T2T基因组组装,利用两种不同浓度EMS处理中花11水稻种子,构建了由4,619个独立M2突变株系构成的诱变群体,并对诱变群体的突变规律开展了系统研究,发现化学诱变剂EMS(乙基甲磺酸乙酯)所产生的突变位点在水稻基因组中并非完全随机,而是呈现对染色质开放区域和高表达基因区域的明显偏好。这一发现打破了长期以来对化学诱变在基因组中随机性分布的传统认识,为生物安全和诱变设计育种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同时揭示了化学诱导突变发生位置与转录活性和染色质可及性存在显著关联,深化了对EMS诱变机制的理解,也为优化诱变策略和精准设计诱变育种提供了理论指导。
-
杨元合组合作模拟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甲烷通量时空格局2025-08-12杨元合组和浙江大学常锦峰课题组合作,基于陆面过程模型(CLM5.0)评估了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CH4通量的时空格局。研究人员发现,1989-2018年间该区域整体表现为弱CH₄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