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饲草种质高效设计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全国科技活动周和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
饲草种质高效设计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在5月举行了以“矢志创新发展,建设科技强国”为主题的全国科技活动周和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
一、“小种子,大世界”——育种加速平台参观
2025年5月17日,饲草种质高效设计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育种加速平台积极参与了“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届公众科学日”活动。
活动期间,实验室通过精心设计的展板,生动展示了在育种技术领域的突破性进展。针对传统育种手段存在的周期长、效率低等问题,实验室科研人员创新性地发展了紫花苜蓿分子设计育种技术,并结合低温模拟室、耐盐碱作物数字化育种加速器平台等设施,加速培育出适宜在高寒和盐碱环境下生长的高产优质紫花苜蓿新品种。这一系列举措极大地加速了盐碱地适生高产优质饲草新品种的培育进程,为推动我国饲草种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现场还通过科普视频向公众介绍了我国饲草育种技术的核心目标、最新进展及未来展望。展台上,新培育的饲草品种等实物展品吸引了众多中小学生、家长及专业人士的目光。实验室还对外开放了智能生长室、盐碱室、饲草生长室、快速繁育室、低温模拟室等多个功能实验室,让公众得以亲身体验现代育种技术的魅力。
此次活动不仅彰显了实验室科研工作的严谨性,更融入了趣味互动元素,使公众得以近距离感受科研的魅力,活动现场互动氛围热烈。参与者普遍反映,通过此次活动深刻感受到了现代育种技术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方面所发挥的战略性作用。科技创新不仅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更为提高生活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撑。
邹雨辰博士介绍自主研发的高光谱相机表型检测苜蓿实验
姚学峰博士介绍各功能实验室情况
景海春研究员带队讲解育种技术进展
马玉杰博士介绍紫花苜蓿分子设计育种技术
二、“同呼吸,共命运—植物与人类生存”——走进科学走进实验室
2025年5月17日,来自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的20余名师生参加了“同呼吸,共命运—植物与人类生存”——走进科学走进实验室活动。
首先,乐捷研究员和张春霞助理研究员分别进行了“植物研究所基本情况与实验室研究内容”和“基因克隆原理和显微镜观察植物组织和细胞的操作”方面的报告。随后,同学们走进实验室,在志愿者的帮助下利用显微镜观察了拟南芥、高粱和紫花苜蓿的幼苗、叶细胞、气孔等组织细胞结构,并体验了PCR样品制备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操作。最后,同学们参观了植物研究所热带亚热带植物展览温室,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植物的美丽与多样性,不仅唤起了同学们对自然的热爱与探索欲,更提高了保护植物的意识。
这次实验室开放活动让同学们将书本上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实践体验,加强了对植物科学的认识与理解,增加了对细胞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切身体会了生命科学的魅力,同时拉近了科学与公众的距离,让向往科学的种子在学生们心中生根发芽。